走进铁血红安,赓续红色血脉发表时间:2022-05-31 22:24 走进铁血红安,赓续红色血脉 ---湖北开放大学武汉华中艺术学校分校立德树人教育活动纪实 红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,她是黄麻起义”的策源地,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,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中心。在这块土地上,诞生了董必武、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,走出了韩先楚、秦基伟、陈锡联、王诚汉、周世忠、谢富治等223名将军,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,中将军衔的13人,少将军衔的58人,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,是名副其实的“中国第一将军县”;徐向前、叶剑英、许世友、徐海东、陈赓、陈再道、刘华清等我军一代高级将领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。在我军历史上有五支红军部队在红安成立、重建和改编。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革命斗争中,红安有14万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,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。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,曾经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,每四名英烈中,就有一个属红安籍。红安的士地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。 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的10大军区中8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治委员由红安籍将军担任。后来10大军区改为8大军区,先后又有6大军区的司令员或政委是红安人。红安,一个山区小县,一个赫赫有名的“将军县”,一个孕育将军的摇篮,一座熠熠辉煌的“将军城”,这不仅是一个“中国之最”,也是“世界之最”。 为缅怀先烈、赓续红色血脉,湖北开放大学武汉华中艺术学校分校于2021年秋季学期组织开放教育学员分批次走进铁血红安,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,接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、德育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。 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,主要建筑物有“一碑二场二园五馆”,即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、纪念碑广场、英烈广场、将军墓园、红军墓园、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、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、董必武纪念馆、李先念纪念馆、红安将军馆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 进入陵园大门,迎面是庄严的纪念碑,碑名是1978年4月26日,时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同志题写的。碑座正面五星碑徽,台座正中饰汉白玉雕成的光环,左右分别嵌有再现黄麻起义和苏区军民坚持武装斗争、保卫苏维埃政权场面的浮雕。碑座前刻有中共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共同撰写的碑文;碑的两侧是两尊巨大的铜像,左塑武装农民身背大刀,高举铜锣,右塑红军战士高擎钢枪,奋勇向前,象征着红色根据地军民同心,坚持武装斗争。 随后我们参观了董必武纪念馆,李先念纪念馆和红军墓园,纪念馆最后陈列的是“从大别山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开国将领”的照片。 纪念馆用立体电影的方式再现了黄麻起义的全过程,现代化的音像效果,枪炮声、呐喊声响彻整个场馆、火光、夜色下子弹炮弹划过的弧线在学员们四周闪耀,使人如身临其境,异常震撼,让学员亲身体验战火的洗礼。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,学员们亲身体会到了红安革命烈士的无私及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,没有革命先烈为国家抛头颅,洒热血。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,应该倍加珍惜。同时,学员们表示,要学习先烈们的奉献精神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,不断地加强学习,努力工作,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舔砖加瓦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实现民族振兴、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 |